top of page

古琴起源

從文獻中探討古琴的起源:

 

一、《詩經》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,經孔子刪訂。凡三百十一篇。內有六篇有目無辭,其辭經戰國及秦之世而亡,故今本實三百零五篇。內容分為:風、雅、頌三種。風有十五國風(周南、召南、邶、鄘、衛、王、鄭、齊、魏、唐、秦、陳、檜、曹、豳),其中大部為各國的民歌。雅有大雅、小雅,大雅是朝會樂歌,小雅是宴饗樂歌。頌有周頌、魯頌、商頌,以祭神、祀祖先的樂歌為主。

 

在《詩經》中有關【琴】的總共有七篇:
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《周南‧關雎》
椅桐梓漆,爰伐琴瑟《鄘‧定之方中》
琴瑟在御,莫不靜好《鄭‧女曰雞鳴》
我有嘉賓,鼓瑟鼓琴《小雅‧鹿鳴》
妻子好合,如鼓瑟琴《小雅‧常棣》
鼓瑟鼓琴,笙磬同聲《小雅‧鼓鐘》
琴瑟擊鼓,以御田祖《小雅‧甫田》

由上面七篇詩歌中,我們可以感受到在當時琴、瑟、音樂已經充分的融合在先民的生活中。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西周至春秋﹝西元前1100至500年﹞之間,古琴已經非常的普及了。

 

二、《尚書》即是上古之書,是東周以前的政事史料彙編。《尚書》的作者是史官,《禮記‧玉藻》稱君王『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』,史官記錄君王的言行,彙編成冊,就是《書》了。

 

今存《尚書》共有五十八篇,依據朝代編輯,分別為虞書五篇、夏書四篇、商書十七篇和周書三十二篇。上自堯舜,下至東周,彙集了十分珍貴而又豐富的史料。

 

《尚書》對於金文學、甲骨學、古器物學和考古學也很重要。不憑藉《尚書》,有些金文和甲骨文就無法解釋,而有些考古發現和古器物就無法論定確切的年代。

 

《尚書》大約在先秦就已經有了定本。先秦的書籍經常引述《尚書》,論語、孟子、左傳、國語、墨子、禮記、荀子、韓非子、呂氏春秋等九種書引《尚書》就有一百六十八條。

 

《尚書》中有關【琴】的記載,只有在《虞書‧益稷》一篇中出現過:夔曰:「戛擊鳴球、搏拊、琴、瑟,以詠。」祖考來格,虞賓在位,群后德讓。夔是舜時樂官,故很可能在舜時(西元前2100年)古琴就已經有了。

 

三、《禮記》為孔子弟子及後學者所記,內容講述哲理及禮儀法度,其性質殆為先秦儒家言禮之叢書。秦始皇焚書,禮記亦遭厄,幸民間尚有收藏,西漢后蒼以之傳於戴德及戴聖。戴德、戴聖乃各就后蒼所傳及各種述禮之書,刪為二種輯本,名曰大戴記及小戴記。迨唐貞觀中撰五經正義,廢大戴記不錄,獨取小戴記。故現今《禮記》即小戴記。

 

有關琴的創作者,《禮記卷十九樂記》有文: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。夔始制樂以賞諸侯。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。(夔乃舜時樂官也。)

 

四、《史記》為司馬遷所作。司馬遷字子長,漢夏陽(今陜西韓城縣)人,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,卒於昭帝元平時(西元前145-前74),從孔安國治尚書,從董仲舒受春秋,南遊江淮,北涉汶泗,周覽名山大川。其父太史令司馬談卒於元封元年,司馬遷受遺命作史,二年後繼為太史令。天漢三年因替李陵辯罪,下獄受腐刑,後為中書令。所作之史初未定名,漢時名為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,魏、晉後始簡稱史記。其書上起黃帝,下迄天漢(武帝年號),作本紀十二,記帝王,世家三十,記侯國,列傳七十,記人物,書八,記制度,表十,記大事,共一百三十篇。

 

《史記卷二十四樂書》有文: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,夔始作樂以賞諸侯。

bottom of page